【理財基礎部落】02 建立「理財腦」,擺脫窮人思維

嗨 ~ 我是股匠!用輕鬆的文字,學習理財新知識! 

上一篇談到為何我們需要理財的原因,也就是「打理好自己的財務,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」,沒有富爸爸富媽媽,更應該用力奔跑,努力為自己跟家人創造安全感!

而這篇將用其它角度,帶你了解我們需要理財的理由,用簡單文字,輕鬆學下去吧!


【建立理財腦,擺脫窮人思維】

先從檢視自身的消費習慣說起,股匠跟多數人一樣都是上班族,最期待每個月10號領薪水,但拿到薪水後你都怎麼規劃呢?
1.先犒賞自己
2.先還債再消費
3.先儲蓄再消費
4.先理財再消費
5.看當天心情決定 
#給自己5秒思考,答案沒有絕對,從當中可以檢視自己的用錢習慣! 

股匠本身個性使然,尚未建立「理財腦」之前,生活處在極度節儉的習慣;比如夏天都不敢開冷氣、超商挑選10元或15元「麥香」都要考慮半天的那種人。 

當時甚至對「理財」有刻板印象,認為只要理財就必須「消費花錢」,而非「累積資產」的概念。 

直到在職場上累積存款,並激活「理財腦」後,才願意嘗試更多的理財工具。


【如何激活「理財腦」,對抗通膨!?】

相信有多數人的「月現金流」應該連1萬元都不到,也就是你的薪資收入扣除的所有開銷後的「淨收入」少於1萬元,容易產生消極的「躺平」心態。 

但也有不少人,即使淨收入不高,也能妥善分配資金用途,並規劃預算讓每個月都保有理財習慣! 看出這兩者的差別了嗎?這就是「理財腦」的觀念有沒有被激活而已。  


其實每個人都有「理財腦」,光是知道要把錢放在銀行活存生利息,就是一種從小到大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慣。 

但台灣的銀行活存利率普遍連1%都不到,所產生的利息收入,小到容易忽略它的存在。 

在通膨每年大約維持1-3%的增長環境下,放在銀行裡的錢,其實默默也被侵蝕中。

台灣近10年通膨年增率
(圖片來源:財經M平方,近10年台灣消費者物價年增率)

這使得我們激活了,想要把資金放在能對抗通膨的工具裡,所產生的這種「理財腦」思維。

與其對抗資本主義,不如就加入它,跟著「殞落」吧XD


【什麼是貨幣購買力?】

簡單來說,就是將貨幣換取物品或勞務的「等值」交換數量。 

物品或勞務的價格,透過雙方同意,代表買賣方對其價值的認可,交易就此誕生。 

不過一旦物品或勞務價格提升,買方勢必要用更多的貨幣,才能換取對等的價值,那這時候我們可以視同「貨幣購買力」下滑。 

比如早期科學麵一包才6元,現在一包卻漲到10元,在內容物不變的情況下,科學麵的通膨率高達66%,這就是貨幣購買力下滑的經典案例,舉凡生活中到處也都是例子。


【股匠總結】

回到本文一開始所問的,領到薪水後你都會怎麼規劃?相信你心裡應該就有明確的答案了吧! 

在美的人生體驗,都是建立在「穩健金流」的前提下所創造出來的,除非你已跳脫七情六慾的維度,超然物外的狀態,那真的沒話說 ~ 

從現在開始儲蓄、同時開啟理財之路,不管幾歲都不嫌晚! 

怕就怕只是講講的,從0到1真的不容易,一旦跨過去,距離安心退休又向前一大步。


#下一篇「理財心態建立,是理財成功的第一步!」,繼續看下去吧!

留言給股匠吧!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error: 如需擷取內容做使用,可來信告知哦!